伴随民国大菜的复兴,这两天南京又有一个老字号复号了。4月22日,夫子庙大石坝街的“迎水台”开始试营业,“重生”后的迎水台发掘和恢复了百年老南京面的吊汤、制面和制浇的系列工艺,创新了较多适合现代人轻油、轻糖等口感的面浇头。而且,严格禁止使用任何添加剂、香精、味精等人工合成物。
与此同时,南京第二批市级非遗正在申报中。一批南京传统“名吃”六合牛腩、京苏大菜、鸡鸣寺素食、洪蓝玉带糕都在申报名单中。一时间,现代南京人“越吃越怀旧”、“越吃越有文化”。
重生
老茶馆“迎水台”民国时很风靡
俗话说,早上皮包水,晚上水包皮。“民国时期的夫子庙鼎盛时一共有30多家茶馆,其中迎水台是其中最富盛名的一家,茶馆比较大。”据说当时南京的茶馆,堂倌的冲茶技术堪称一绝,堂倌右手执太平府大铜壶把,在离桌面三尺左右的高处,对准茶盅倾注沸水,只见壶嘴猛一向下,再向上一翘,茶盅刚好九成满,不多不少,恰到好处,且无一滴水洒落下来。
对于“迎水台”,老南京、民俗专家王涌坚说没什么印象,倒是在《白门食谱》有一段记载。据民国金陵女子大学著名教授张通之的名作《白门食谱》记载:“迎水台,紧依利涉桥,却丁家帘前咫尺。一湾碧水,时载歌声而来。登此台品茗,亦大佳也。而主人又善治油酥饼,饼厚而酥,以猪油煎成,味香而面酥,油滋而不腻,与道署街之教门馆以麻油煎饼薄而脆者,同为美品,皆能教人食不厌也。”
“老的迎水台店址在桃叶渡附近,据说,茶馆名字寓意是‘遇水则发’。当时,迎水台的老板家中有一只雀王,因此早晨,喜欢遛鸟的南京人都会到迎水台来喝茶、逗鸟,比一比看看究竟是谁家的小鸟更厉害。”秦淮人家酒店管理公司总经理万启明说,遗憾的是,迎水台后来关门歇业了,老板也不知踪迹,当时的厨师、后人都没有寻找到。
一绝“油酥饼” 将改良后重生
重生后的“迎水台”和秦淮人家面对面,旁边便是金陵春。可能是才开张,店内人气并不旺。虽然是正午饭点,但店内食客零星得很。万启明说,这个地方原来是游戏机厅,今年重新装修后,确定复活老字号“迎水台”。店堂内布置成民国风,有几分古朴。殿堂内一左一右放了两个非常大的青瓷缸,食客们可以随意喝茶,都是免费的。万启明笑着说,这几天已陆续有游客专门过来喝茶,“欢迎大家来喝茶,我们曾到北京老舍茶馆取经,如今老舍茶馆内依然有5分钱的茶水,很难得。”
花生芝麻条、京果、桔红糕、蜜麻花、蜜三刀……这些传统的小吃,食客都可以随意点,8元~16元不等,现场一位老南京看到花生芝麻条,顿时觉得亲切。不过,《白门食谱》中提到的“油酥饼”店内暂时没有。主厨戴劲松解释说,恢复“油酥饼”不难,但是,民国时期的吃法和现代人们的吃法已经大不同了。“民国时期,迎水台的油酥饼是供给劳工们吃的。当时,迎水台周边有很多的劳工,他们到茶馆后点油酥饼,主要是用来充饥的。”戴劲松说,民国时期的油酥饼用猪大油煎炸而成,重油重盐,圆厚很抵饱。但是,现在人们的饮食习惯悄然发生变化,那种重口味的食物已经不受大众欢迎,完全按照老法制作不一定被接受。
“未来,我们也有可能要恢复油酥饼,但做法肯定要改良,首先,不是煎炸的而是烘烤的。”戴劲松说。
老法做面 汤要熬10多小时
重生后的迎水台除了茶水外,面食是主打。万启明说,为了“讨好”南京人口味,万启明带着戴劲松等人到无锡、苏州进行了考察。“老南京人喜欢吃粗面,但我们走访了无锡、苏州的大厨以后认为应该是粗面、细面都有;老法制作的南京面是红汤,考察以后,我们特意制作了两种汤,既有白汤,又有红汤。白汤清爽,红汤口味相对重一些。”
说起面条,戴劲松说,既然是老字号重生,店内的面食当然都是按照老法制作的,但又有改良的地方。比如汤就是按照老法制作的,没有任何味精、鸡精。一大锅汤要熬上10多个小时,取材为20斤猪大骨,3只草老母鸡,2斤生姜,5斤葱……这样熬出来的汤看上去白白的很清爽,不油腻。戴劲松说,这样的汤其实也是多次实验,品尝后才得出的。
而面条也都是戴劲松他们自己亲手制作。现场,戴劲松端来一大碗老法制作的细面,白汤看起来乳白色,喝上一口,有鲜味而不油腻。“吃了我们这里的面,不觉得苦,也不觉得干燥,真的是按照老法制作的。”这样的一碗面底卖6元,如果加上鸡丝则加一块钱,“准饱。”
除了面底外,还有浇头,清炒虾仁、红烧排骨、苏式熏鱼、外婆素什锦、卤香菇、雪菜冬笋……最让万启明得意的是苏式熏鱼,他说,制作熏鱼的厨师是专门挖来的一位老厨师,这位厨师制作的熏鱼香甜,细细品尝有一种淡淡的甜味。